短短几年时间,中文互联网对于抑郁情绪的主流态度,就经历了从惊异到温情,从温情到共情,又从共情走向不耐烦和戏谑的“冰火N重天”。
以最近网易云音乐被嘲讽“网抑云”为标志,“粗粝而快乐”成为精神世界的“正确”模板,堂而皇之地站在了“细腻而忧郁”的对立面。
@Asli_candan
尽管以这种思维对待抑郁情绪的态度未必符合科学,但它确实代表了当代社会对人类情绪的普遍规训:在一个“合格”的现代化社会中,稳定的、特定烈度的、持续的快乐、积极和乐观,就如同稳定的秩序一样是必不可少的,而敏感、脆弱,以及悲伤,则是对这一秩序的挑战和冒犯。
@Asli_candan
快乐是不是被过度追求了?
快乐和忧伤并存,本应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常态。然而,当我们纵览当代世界的文化景观时会发现,快乐的一面被不成比例地放大了。
在影视作品中,几乎不再有“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”的悲剧出现,甜、暖、宠、燃成为绝大部分作品的基调。即便是号称聚焦现实的作品,也要在结尾强行“正能量”一番,仿佛不如此便不登大雅之堂。
@Asli_candan
当我们关掉屏幕走到线下,则会发现我们被要求在大部分场合保持快乐。在现代的城市中,大量工作岗位依赖于与他人的沟通。
不论是面对客户、同事还是上司,都要戴上一副“快乐面具”,遵循“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”这句职场守则——当然,这句指向的仅仅是忧郁、愤怒等所谓的“负面情绪”。在这样的教导中,我们有义务为身边的所有人带来快乐和朝气,抑郁和愤怒则被认为不利于氛围的营造,甚至有被指控为“冷暴力”的危险。
@Asli_candan
怎么连情绪都在被算计?
这样的景观并非一贯如此,而仅仅是现代社会发展到最新阶段的产物。
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,市场最渴求的是土地和财富,因此,蛮荒的田野、无人问津的矿山纷纷被纳入到“文明社会”的秩序之中。
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,人类的劳动成为了让财富从死到活、从静到动的“金手指”。现代化的社会从而设立了一套由制度、文化和意识形态组成的精细机制,如同无数的“抽泵”与“导管”一般,将劳动从每个人有限的生命时间中挖掘出来,输入到生产的炉心。
@Asli_candan
而到了如今,这个世界上的土地和劳动均已基本被瓜分完毕,而情绪——这一从我们内心中最私密的角落生长出来的事物,就如同展现在航海家面前的新大陆一般,成了最新一轮跑马圈地的对象。
我们的情绪被整合进社会化生产的链条和齿轮之中,受到来自后者的直接规训,并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财富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我们已经不再拥有所谓的“个人情绪”,而只有“社会化情绪”。
在社会化情绪的生产链条上,我们只是某种“原材料”的提供者。当一个情绪产生时,首先要经过一套特定标准筛选,将过于激烈的愤怒、抑郁、悲伤等“负面情绪”排除在外;然后,它们会被导向不同的生产活动。
@Asli_candan
有的情绪会被直接导向消费:当我们感到轻松时,会选择买点什么“犒劳自己一下”;而有的情绪则被导向更加密集的劳动力或注意力的付出:当我们感到焦虑时,会非常自觉地打开各种视频App看剧;而有的情绪则被导向特定的行动,例如当我们对公共事件产生义愤时,某些当下盛行的意识形态会告诉我们“你应当提高思想觉悟/努力赚钱/爬上更高阶层,才能改变这一切”等等。反过来,这些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情绪,从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。
@Asli_candan
这似乎就能够解释在本文开头时提到过的,我们当代人为何更加偏爱那种粗粝而快乐的精神状态,而反对那些敏感而忧郁的精神状态视为“矫情”而予以鄙视,一些被认为是“负面”的情绪则更是如此。
因为后者产生的情感不是过于“负面”,就是在其产生的过程中扎根过深、难以撼动。这样的情绪是“低效“的、是无法被整合进社会化情绪生产当中的,它无法转化成任何生产性的活动,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。或者说,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,而在于如何借助消费、娱乐、教育,将它转化成所谓的“正面情绪”,所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“情绪管理”和“情绪消费”——当代人正在像管理身体一样,试图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。
@Asli_candan
“不快乐”为什么也会变成时代症候
在社会化情绪的世界中,似乎没有太多抑郁的容身之地。但吊诡的是,也恰恰是在这个时代,抑郁成了一种蔓延到整个社会的症候。
韩炳哲在《倦怠社会》一书中,从当代社会的整体特征出发,为当代人千疮百孔的精神世界寻找病灶。在他看来,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大量肯定性因素的“功绩社会”里面。每个人都像打了兴奋剂似的,以“过度的活动、歇斯底里的劳动和生产,来回应变得赤裸而极为短暂易逝的生命”。
@Asli_candan
功绩社会的形成,和社会化情绪是密不可分的。正是由于我们的情绪随着社会化生产的需求被予取予夺,我们才会在功绩面前陷入癫狂。
与此同时,“功绩社会”的反面却是“倦怠社会”:从根本上说,我们对功绩的追求是一场与自身欲望的赛跑。我们就如同在乌龟身后跑得气喘吁吁的阿基里斯,尽管总是在不知疲倦地前进,却总是无法缩短与对手之间的距离。一旦我们对功绩的追求受挫或是中断,那些此前被掩盖起来的倦怠感便会漫溢开来,让我们成为满脸“生无可恋.jpg”的微笑抑郁者。
@Asli_candan
要想打破这个“越想开心却越没有办法开心”的循环,或许还是要从对待情绪的态度上开始着手。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将情绪视为非理性、幼稚。但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尊重我们情绪的多样性,而不必理会来自所谓“主流”的规训。
当然,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某一种情绪的奴隶,而是在不同的情绪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,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。如此,我们似乎可以逃脱社会化情绪的漩涡,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寻得一片港湾。
@Asli_candan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NOWNESS现在(ID:NOWNESS_OFFICIAL),作者:高低杠